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在剛剛過去的泰達論壇上,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透露“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期間的產業聚焦,其中一方面是聚焦車用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制氫、儲氫、加氫等核心技術的研發,繼續強化先進動力電池技術、下一代功力電子器件技術。
清華大學教授李建秋年初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也表示,預計到2020年會有5000-10000輛氫燃料商用車。2017年,我們統計出國內燃料電池商用車已超1000輛,未來幾年還將繼續發展。未來,通過產業鏈整合,各個環節的成本將大幅下降。
政策主推 企業布局
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再受關注
續超前的發言表明,國家對氫燃料電池的重視,目前,氫燃料電池在商用車方面的應用也越來越多。“產業化的燃料電池電堆密度已經超過了每升2000瓦。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部件和集成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續超前說。
在政策方面,2016年10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和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shu(2016)》提出了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路線圖。主要包括:到2020年,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燃料電池車輛達到1萬輛。《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更是將發展氫燃料電池的發展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地方政府以上海、武漢等為代表的城市也發布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政策。
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約占75%左右),且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能源的消耗量不斷提升,節能減排的壓力也與日俱增。隨著環保政策的加嚴,氫能源正是這樣一種能源。氫作為汽車代用燃料具有良好的行進加速性、燃料適應性、低溫起動性好、超低排放、全工況率等優點。
正是在政策的助力之下,以及廣闊的產業空間,各大企業紛紛布局氫燃料商用車。8月29日,濰柴動力與加拿大巴拉德動力系統有限公司(簡稱“巴拉德”)在山東濟南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前者斥資約1.63億美元認購后者19.9%的股份,成為后者的大股東。濰柴動力同時宣布,計劃 2021年前在中國為商用車提供至少2000套燃料電池模組。這是目前規模大的商用燃料電池汽車部署計劃。
濰柴動力與巴拉德動力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就在同日,山東重工集團與濟南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綠色動力 氫能城市”(濟南)示范工程正式啟動,這標志著山東重工集團著力打造的氫能汽車產業集群正式開工。
8月31日晚,猛獅科技發布公告稱,與長城控股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公司以6000萬元,將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51%股權轉讓給長城控股。據悉,長城此次收購上燃動力股權,意在燃料電池技術,為后期研發燃料電池汽車做準備。
上汽大通中國商業化運營燃料電池寬體輕客FCV80
在國內,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化之路已經開啟。2017年廣州車展,上汽大通宣布中國商業化運營燃料電池寬體輕客FCV80正式上市,在補貼的支持下,該款車型上市前就已收獲100多輛訂單。此外,鄭州宇通的兩輛12米燃料電池公交車F12在河南鄭州正式投運,標志著燃料電池公交車商業化運營有了進一步進展。更早實現產業化、商業化目標的企業則是福田歐輝,2016年福田歐輝第三代8.5m氫燃料電池客車問世,并簽下100輛的訂單。2018年,福田歐輝持續發力,攬獲49輛氫燃料電池客車訂單,并且這批車輛將作為城市形象代表,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為張家口市民提供綠色出行服務。
福田歐輝
李建秋指出,各整車企業在燃料電池發動機和燃料電池車的開發方面都已形成相關體系。除了轎車和客車以外,市場已經對燃料電池重型車開始研發。比如:Nikola-One提出了燃料電池和封閉驅動的重卡牽引車的概念,也推動了上燃料電池卡車的研發;日本日野卡車采用MIRAI的兩套動力系統,豐田在美國推出了30噸八級卡車,巴拉德的重型車輛也在研發當中。
豐田在美國推出30噸八級卡車
業內預測2025~2030年
將實現爆發式增長
與國外企業發展路線不同,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企業主要分布在商用車領域,并且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已實現量產。根據OFweek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已經開展的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運營項目幾乎都集中在商用車領域。2017年全國燃料電池商用車產量為1226輛,其中物流車占總產量的94%。2017年1月至今,全國共生產150輛氫燃料客車,其中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車商用車有限公司產量位居前兩位,占據84%的*。
業內專業預測,在燃料電池商用車方面,中國部分車企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在國家相關政策及行業的不斷推動下,中國燃料電池商用車2020-2025年將進入區域成熟階段,2025-2030年將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
李建秋表示,下一步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工作重點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將燃料電池車的產量提升,通過上量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突破燃料電池的耐久性。根據燃料電池耐久性材料領域發展的技術路線圖顯示,首先要把膜本身的穩態壽命提高到3萬小時,同時針對車用工況,包括停機、溫度循環、電堆不一致以及膜的機械耐久性,從現在的5000-6000小時達到2020年1萬小時的目標。